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国家机构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日益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原来带有国家信用背书性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逐渐向市场化的技能等级证书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证书的设置、培训、鉴定、发放、监管主体和方式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面临大幅调整和发展困境。何去何从?笔者基于上述现实和国际比较,提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发展的四个重点方面。
一、培育基于市场机制的第三方行业组织是劳动就业制度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本质上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属于人才评价范畴,是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科学、公平、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健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政府直接掌握着标准制定、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发放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使得政府与市场的角色纠缠不清,管办评不分,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和改革方向。因此,培育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第三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行业组织),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表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改变学历本位社会观念,赋予职业教育平等独立的发展空间,尊重技能劳动者,高度重视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共性特点。伴随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必然面临加快改革以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局面。在清理整顿职业资格证书市场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一是完善职业资格分类制度;二是完善劳动预备和劳动准入制度;三是完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四是完善职业资格监管制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系统改革完善,促进劳动人事、劳动就业制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正义和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有序。
三、推动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制度是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权威性的重要内容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命在于建立严格的“管办评分离”和“教考分离”制度。在国家强力统筹下,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形成一个三角闭环,三者必须泾渭分明,不能彼此混淆。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机构不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承担人才评价职能的机构不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人才使用职能的各用人单位,必须严格履行人才使用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证书性质、等级,给予持证人相应的薪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为确保公平公正,国家应当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确保证书的权威性及合法使用。
四、大力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筹监管是赢得社会市场认可的关键保障
一个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坚决彻底的执行,再好也只能流于形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劳动就业和职业教育基础制度,加强市场统筹监管,是确保其高效有序运转的关键。监管的重点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监管证书设置和标准制定,严格按照国家审批流程,审查证书设置科学性、合理性及标准制定方资质,防止被个别企业和资本绑架;二是监管证书培训市场,防止买卖证书现象发生,提高培训质量;三是监管证书鉴定环节,必须严格监管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建立“零容忍”和终身追责机制,“谁发证谁负责”,严禁徇私舞弊,杜绝权钱交易;四是监管证书使用,各用人单位是否按照规定兑现技术技能人才(持证人员)相关工资福利待遇,防止职业歧视、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发生。(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3期)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